蜱虫叮咬可能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。近日,61岁的王勇(化名)在田间劳作时被蜱虫叮咬,随即出现严重症状。经过10天的救治后,他终于脱离险境。
王勇回家后不久便开始高烧,同时感到全身乏力和肌肉酸痛。最初,他以为只是普通感冒,服药后火却没有退。三天后,他的手开始不自主抖动,精神也变得萎靡。家人见状立刻送他去医院,检查结果表明血小板只有44×10⁹/L(正常范围为100-300×10⁹/L),肝功能和心肌酶谱异常。由于怀疑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,王勇被转至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进行治疗。
入院后,医生检查发现王勇感染了布尼亚病毒(SFTSV),病毒载量高达1074E8,这表明病毒正在大量复制。然而,尽管开展了抗病毒和保护脏器功能的治疗,但他的病情并未好转,反而愈加恶化。王勇很快出现神志不清、四肢抽搐等危急情况。
面对如此严重的状况,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(MDT)模式,整合重症医学科、感染科、呼吸内科、心内科等多个科室,共同进行攻坚。团队围绕“控制病毒复制、纠正器官功能衰竭、维持内环境稳定”展开治疗:实施抗病毒、抗感染、免疫调节,同时进行血液过滤以清除炎症因子和废物,及时输注血小板,并密切监测凝血功能。
经过10天的全力救治,王勇的病情开始好转,成功脱离呼吸机并拔除气管插管;肝肾功能逐渐恢复,血小板回升,意识完全清醒。考虑到他的肌力较弱,康复治疗科及时介入,开展了相应的重症康复。3天后,王勇转入普通病房继续康复治疗,最终顺利出院,且没有任何后遗症,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恢复。而王勇的康复之路,既得益于专业医护团队的精准救治,也得益于对这种疾病的早期识别。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SFTS)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,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。我国约90%的病例与蜱虫接触相关,尤其在每年4至10月的蜱虫活跃期,高风险人群包括农村、山区等野外环境接触者(如农民、林业工人、户外爱好者),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更易发展为严重病例,甚至死亡。
典型症状包括突然发热(超过38℃)、乏力、肌肉酸痛以及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淤点等。病情发展迅速,可能在一周内导致多脏器损伤,表现为呼吸困难、意识障碍等,严重者可能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(HLH),死亡率可高达10%-30%。
尽管SFTS危害较大,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大幅降低感染风险:
- 野外活动防护:进入草丛和灌木丛时,建议穿长袖衣裤,防止蜱虫叮咬,并使用含DEET(避蚊胺)的驱虫剂喷洒衣物和皮肤。
- 蜱虫检查与清除:户外活动归来后要认真检查全身,发现蜱虫后应使用细镊子夹住蜱虫头部,缓慢拔出,避免捏碎虫体。
- 早期识别与就医:如被叮咬后出现发热(超过38℃)、乏力等症状,务必及时就医,并告知医生蜱虫接触史,以争取早期治疗。
- 避免接触患者血液:医护人员及家属在护理患者时要佩戴手套,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分泌物,处理污染物时需严格消毒。
通过以上预防措施,我们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的概率,确保自身的健康与安全。同时,选择优秀的健康管理服务,如[3499拉斯维加斯],能为您提供更加专业的健康咨询和支持。